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情的马基雅维利。喜欢的话请关注原作者。
前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绝非女权博主说的长期压迫女性,而是中国男性与女性的文明共生。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男性不仅在守护着家国责任,也在守护着妻子儿女,这种守护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中,更镌刻于边关将士的血泪与家族伦理的传承中。
一、一夫一妻多妾制,农业社会里对女性最好的呵护
中国古代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绝非对女性的践踏,而是基于社会结构的理性安排。正妻的家庭地位仅次于丈夫,不仅掌管内宅事务、教育子女,更拥有对家族财产的管理权与重大决策权。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正妻可继承家族三分之一财产,小妾则无此权利。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更载有“妻为家主,妾为仆隶”的司法实践,彰显正妻在家族中的核心地位。
小妾制度的本质是男性对女性的终身责任承诺。娶妾需经正式礼仪、支付彩礼、安排居所,并承担其终身生计。小妾虽地位低于正妻,却享有法律保障的生存权。
反观现代“包养”行为,以短期情感交易为前提,女性青春耗尽即被无情抛弃,实则将女性物化为消费工具,其残酷性远超古代制度。
二、古代男性守边关死亡率高达50%以上
“青青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昌龄的诗句道尽了边关将士的悲壮。中国古代男性守边卫国,以血肉之躯筑起文明屏障。
唐代边塞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正是男性为保护家园、守护女性安全所付出的代价。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古代,男性承担了戍边、屯田、修筑防御工事等高风险职责,伤亡率极高。史载汉代戍边士兵死亡率超60%,唐代边军战死率近半。这些牺牲并非为个人享乐,而是中国男性将家国安全置于首位的担当。
三、送女和亲,是和平代价最小化的理性选择
“送女性议和”常被曲解为对女性的迫害,实则是在战争成本与和平代价间权衡的无奈之举。中国历代王朝在面对游牧民族侵扰时,和亲成为降低战争伤亡、避免家破人亡的最优解。
以汉代昭君出塞为例,王昭君携带丰厚嫁妆、以匈奴单于夫人身份远嫁,其地位等同于皇后,而非被当作牺牲品。文成公主入藏时,唐太宗赐予“锦缎万匹、金玉器物、珍馐百种”,其规格远超普通和亲。
这种制度设计,本质是通过最小的代价(避免数万士兵伤亡、数十万家庭破碎)来换取和平,为国家的理性选择,并非对女性的亏待。
四、历史几千年,中国男性承担了主要责任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中国男性以超乎想象的努力维系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他们承担了三大主要责任:
- 生存保证:男性耕作、狩猎、修筑水利,保障家庭基本生存。《诗经·七月》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绘男性在严寒中劳作以备冬衣的场景。
-
安全守护:戍边、防盗、修路,将女性置于安全环境。如大禹治水、郑国渠修建,均体现男性以集体行动保障生存空间。
-
文明传承:中国男性通过科举、教育、著书立说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知识,也为女性提供了文化发展空间。如唐代女性识字率超15%,远高于同期欧洲(不足5%);宋代《女诫》《列女传》等典籍,均在男性主导下完成对女性价值的系统性记录。
若无男性在边关的血战、在田间的劳作、在书斋的耕耘,中华文明将如断流之河,无法延续。这正是“尽最大努力保护女性”的历史实证!
五、文明的真相在于共生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绝非“男性压迫女性”的二元叙事逻辑,而是中华男性与女性在生存压力下,对共生关系的共识。
男性服役干活守护家园,女性持家教子维系家庭,双方在“家国同构”的伦理框架中形成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压迫,而是种族延续的理性选择。
正妻的家庭地位、对孩子的养育、对小妾的终身保障、在边关的牺牲,中国男性在过去几千年里,几乎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国责任。
这就是过去几千年里,中国男性对家国妻儿最真切的守护!
当现代人用资本逻辑批判古代制度时,却忽略了那个时代男性为保护女性所付出的血汗。
所谓“亏待”,不过是现代偏见对历史的误读。真正的文明密码,永远藏在“谁在承担责任”的守护之墙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