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没有性骚扰,只有性诬告

互联网上没有性骚扰,只有性诬告

“性骚扰”事件中,女方第一时间跳出来在互联网发声的,都是诬告!

站长在整理跟男性权益有关的赛博史记时发现,其中和性骚扰有关的事件占据了很大比例。现如今关于“性骚扰”的事件,无论是当事女方还是网友都热衷于搞互联网判案。这些事件有以下特点:

  • 特点1:由女方在互联网用自己或朋友的账号高调发小作文,同时曝光男方信息。
  • 特点2:大量媒体不经调查当场宣判“性骚扰”,大量个人账号顺着女方张贴的男方信息网暴男方。
  • 特点3:即使冤案澄清,男方社死、退学、失业,个人信息被曝光,成为事件唯一受害者。
  • 特点4:女方要脸的美美隐身,不要脸的直接发布胜利宣言,无需承担除舆论谴责外的任何代价。

众所周知,“性骚扰”之所以曾被视为罪大恶极的行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和“性”沾边的侵犯往往与名誉、精神伤害挂钩。而从既往的案例来看:事前,女方能够在互联网上用小作文高调自述遭受“性骚扰”的经历,同时不忘对男方进行谩骂和嘲讽;事件澄清后,那些对脸面不是很在乎的女方还能以恶毒的语言公然诅咒男方,“坚持继续上诉”的某些人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新闻媒体前努力保持着“女权领袖”的自信人设。这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小作文里提到的事情其实并没有被女方看作是对其名誉和精神的伤害,而仅仅是一个可以用来声讨男性的话题?

于是,站长的脑海中浮现一个暴论:但凡被女方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网友判案的“性骚扰”事件,毫无例外都是诬告

比起抱怨,接下来我想说说为了防止类似诬告对男性当事人的权益侵害再次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保护性诬告受害者:先手质疑

先手质疑就是在女方小作文出现的第一时间不要想着求证或附和,而是质疑甚至可以直接否定其真实性

经历了互联网上这么多诬告事件,我相信广大男性应该已经对小作文脱敏了。但光脱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声,要让小作文的评论区里充满质疑博主而不是声讨男方的声音,要让发帖人自曝身份,至少应该做到和GHG人士的评论五五开,直到博主开启精选评论。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事态进展到上面说到的第2条。媒体对“性骚扰”的宣判将变成对网友的声讨或者对理性的呼吁,变成诸如“网暴没有赢家”、“战队不如站对”这样的废话,最近那篇“谁在制造厌女狂欢”就是典型的例子;而GHG群体对男性当事人的网暴也会变成和网友的“赛博互殴”,分散了她们的火力,有效保护了诬告受害人。与此同时,根据这些群体不打逆风局的特性,质疑声量过大、开启精选评论势必会让事件难以上热搜,甚至相关方面下场主动压低热度,自然也就控制了影响范围。

可能还有些想不明白的兄弟对这样的做法抱有道德上的顾虑。对此我想说,你不必怀疑这样做的正义性。讨论小作文内容真伪之前,首先在网上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女方就有原罪。此外,互联网风气变得再乌烟瘴气也比诬告受害人被集火网暴要好得多。要记住:你就是网友,和事实真相八竿子打不着,也没有义务去辨别事情的真伪,只能凭借过往经验做出粗略的判断。而过往的“海量个例”我们有目共睹。

那么这种做法有没有可能误伤真正的性骚扰受害者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接下来我就说说保护真正受害者的方法。

保护真正的“性骚扰”受害者:担保人连坐

不可否认,现实世界中存在真正的“性骚扰”行为,也存在管理方和稀泥,导致受害女方得不到应有保护,需要在网上发声。即使是性诬告成为时尚单品的当下,我依然认为“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有失偏颇,毕竟这直接引发一个问题:如果有女性亲属遭受类似侵害,最终到了需要在互联网发声的境地,那种时候该怎么办呢?

既然提到了亲属,本人在此提议:互联网举报性骚扰,引入担保人连坐制度。“担保人”必须是男性,可以是父亲、丈夫、儿子,或者公司、学校领导。男朋友、男闺蜜不算,容易当龟。小作文、举报信由担保人来发,且举报必须实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男性群体的信用破产程度远不及某些群体,可以提高举报的可信度;二来,女性诬告后能美美隐身,而男性诬告他人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仅男性需要承担诬告代价这件事虽然很不公平,但诬告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将事实求证的责任转移给“担保人”而不是和当事人八竿子打不着的网友,在当前版本也属于是逆练神功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