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执法机关和法律。但听闻这个问题是媒体问追风小叶的,那坦白地说,我一点也不同情所谓“真正被偷拍的女生”,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她们”是谁。媒体不去关心被开盒网暴的诬陷受害人的处境,却让受害人去关心那些没人知道是谁,现在也大概率过着正常生活的“被偷拍女生”的处境,简直是脑子坏掉了。
互联网上没有性骚扰,只有性诬告
被女方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网友判案的“性骚扰”事件,毫无例外都是诬告。“性骚扰”之所以曾被视为罪大恶极的行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和“性”沾边的侵犯往往与名誉、精神伤害挂钩。而从既往的案例来看,小作文里提到的事似乎并没有被女方看作是对其名誉和精神的伤害,而仅仅是一个可以用来声讨男性的话题。
还在等着看“全女”乐子?警惕全女设施对公共资源的侵占
“全女”概念都可以看作是对男性的“讨贼檄文”。全女设施的存在和扩张,是对男性生存资源的蛮横掠夺,是对男性权益的践踏,是对男性群体的公然宣战。可悲的是,不少男性还在沉浸于“全男啤酒馆”的春秋大梦,还在等着看全女设施倒闭的乐子,殊不知它已经在步步为营侵蚀男性的生存空间。
高铁上是否应该售卖卫生巾?警惕狗哨政治与滑坡
(知乎转载)答:不该。中国国内对狗哨政治不敏感。熟悉狗哨政治的都知道,一开始就要坚决反对。狗哨政治,突出一个滑坡,得寸进尺,集结起来索要特权才是目的。先说要卖卫生巾,然后要要免费发卫生巾,再到女性因为月经弱势,再到都是男性压迫。一旦你在第一问反对,一顶不尊重女性的大帽子就扣下来。
拒绝渣男羞耻,男性生而自由
仔细拆解她们所谓“渣男”的标准就会发现:那些被控诉的“罪行”,其实正是男性最自然、最本质、甚至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进的动力来源,是被抛弃已久的属于男性的骄傲。当下的性别话语要求男性“安分守己”,这首先就是对男人本性的压抑,更是将男性活生生地削成一个“工具型存在”。
我不厌女。我厌的是……
我不厌女。我厌的是无耻双标,是损人利己,是蛇鼠一窝,是忘恩负义,是欺软怕硬,是胡搅蛮缠,是歇斯底里,是吃里扒外……
男凝:雌竞的产物,女权的虚空造靶
在当代女权话术中,凡是涉及女性外貌、身材、穿搭,甚至影视作品中略显性感的女性角色,往往都会被指责为“男凝产物”。然而,“男凝”就像“父权”、“厌女”、“物化”等一系列话术一样,是为女权话语垄断服务的“赎罪券印刷机”、“虚空靶”,也是女性内部的审美竞争、焦虑对男性的无理投射。
为什么说“有女不帮”?(附合订本)

“有女不帮”是现实逼出的冷静,是无数男性在现实碰壁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在如今的舆论与法律环境下,男性在伸出援手后,不仅没有得到感激,反而成了被利用、被陷害的对象。“帮助女性”从一件高尚的事,变成了一场可能改变人生的赌博。
警惕语言腐败:女权如何操控话语以谋取特权
语言腐败,指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被蓄意歪曲、篡改,导致其脱离原有逻辑和含义,从而误导公众认知,剥夺理性讨论的空间,让一方掌握话语主导权,通过话语框架的设定迫使他人就范。现代女权,正是语言腐败的高手。她们将许多原本中性的词汇赋予特定情绪色彩,并通过舆论渲染将其转化为道德武器。
“父权”一词是女权对全体男性的污名化
在当今性别话语中,“父权”一词被频繁使用,几乎成为女权主义者攻击男性、指责社会不公的标准语汇。但我们必须严肃追问:这个词本身是否合理?它是否能准确描述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父权”不仅是一个模糊甚至虚假的概念,更已演变为污名男性、制造性别对立的工具。